上篇介紹完傳播的定義、傳播與大眾傳播的差別、傳播的種類,以及傳播的功能。相信看完上一篇的讀者們是否對「傳播」有個基本的認識了呢?(還沒看過上一篇的讀者,歡迎先閱覽完#1 傳播理論:什麼是傳播?(上),再來閱讀本篇,會比較銜接的上喔!)接下來,本篇文章將會帶您介紹傳播模式傳播學家。那麼,開始囉!

 

傳播模式

傳播模式是指研究傳播過程、性質、效果的公式。(MBA智库百科)

模式通常是將複雜的理論,建構成簡易理解的「圖像」。因此它是作為一種幫助我們更好理解理論的工具,而非死記硬背的知識。

20世紀以來,就有許多傳播學家將他們所觀察到的現象,彙整成理論,再將之形成屬於他們的模式。不過由於傳播所涵蓋的領域範圍太廣了,目前很難以一種模式概括全部的傳播行為,因此並沒有一個絕對完整的模式是可以定義傳播的。不過依舊是可以拿來討論的,就讓我們來看看有哪些傳播模式吧!

 

1. 商農-韋佛模式 (Shannon - Weaver Model)

商農-韋佛模式.png

此模式被稱為「所有模式之母」(mother of all models),也是「過程學派」的經典代表。出自於1948年,資訊理論創始人克勞德‧商農和數學家瓦倫‧韋弗共同發表的論文《通訊的數學原理》。

特點:線性、單向、忽視「回饋」。噪音的概念是此模式的一大特點,它不僅是指機器本身的內在雜訊,也指外部環境的干擾,因此能得到的「有效訊息」就會減少。

 

2. 拉斯威爾5W模式(Lasswell 5W Mode)

拉斯威爾5W模式.png

此模式出自於1948年,由著名的傳播學家哈羅德‧拉斯威爾(Harold Dwight Lasswell)所發表之論文《傳播在社會中的結構和功能》中提出。首次建構出了傳播過程中的五大要素:誰、說了什麼、透過什麼管道、對誰、產生什麼效果(Who says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)。這「5W」模式也分別代表了傳播學上的五種研究:控制研究、內容研究、媒介研究、受眾研究,以及效果研究。

特點:線性、強調「效果」、可用於大眾傳播、忽視「回饋」、可被觀察及測量、有目的性。此模式的重點在於「傳播是個說服的過程」,因此它不包含回饋,也不考慮傳播行為動機和社會環境對傳播的影響。

 

3. 歐斯古-宣偉伯模式 ∕ 奧斯古德-施拉姆模式(Osgood-Chramm's Model)

歐斯古-宣偉伯的循環模式.png

英譯緣故,因此名稱兩種皆可。此模式是由宣偉伯(也就是施拉姆)依據歐斯古的理論所繪製的,於1954年發表《傳播是如何進行的》,文中提出三種傳播模式:第一種與商農模式無差別;第二種只有當傳、受播者雙方共享某種經驗範圍時,傳播オ有可能發生;第三種,也就是歐斯古-宣偉伯模式(高度循環模式)。

特點:打破以往單向的傳播模式、傳播者同時也是接收者、體現面對面傳播的特性、未考慮情境與權力等因素。重點在於「傳播行為的雙向互動」,因此忽略了傳播過程中的各種因素。傳播雙方建立於完全平等的狀態,與現實較不符合。

 

4. 貝羅SMCR模式(Berlo's SMCR Model)

貝羅SMCR模式.png

(是不是感覺越來越複雜了呢!請讓我一項項地帶您介紹。)

此為美國傳播學家大衛‧貝羅(David Kenneth Berlo)於1960年提出的模式,S代表來源(Source)、M代表訊息(Message)、C代表通道(Channel)、R代表接收者(Receiver)。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條件,而這些條件都是代表著傳播的特性。

先來看看Source和Receiver的部分,它們有著相同的條件,以下:(一起介紹就不用講兩次)

傳播技術,是指傳播者的表達方式與接收者的接收方式。傳播者必須用最適合、最保真方式傳遞訊息;接收者也必須如此接收,這樣才能達到最有效的傳播。若雙方的傳播技術不同,將無法進行傳播。例如小明寫信給一個失明的人看,或是小華跟失聰者講悄悄話等。

態度,是指雙方對訊息的重視程度。若傳播者要講不講的,或接收者愛聽不聽的,都會影響到傳播的質量。唯有雙方皆重視訊息的內容,才能達到最好的傳播。

知識,是指雙方所知道的訊息量。像是醫生對你講了一大堆專有名詞,但身為一般人的你都聽不懂,自然也不知道自己有沒有生病,諸如此類。

社會制度,是指雙方所處的環境,這裡的環境包含物理環境、社會規範、地位、通信系統等,例如:戰地的訊息較難傳播、封閉社會的訊息有所限制、基層與老闆接觸的機會較少、無網路的地區只能透過書信等等。

文化,是指雙方的社會價值觀,包含習俗、宗教、歷史事件、意識形態等,例如:方言、經文,或是哈利波特中的「那個人」等。

以上條件可分為兩類,傳播技術、態度和知識屬於內在條件;社會制度和文化屬於外在條件。

接下來,來說明Message的部分:

內容,顧名思義是指訊息的本體。

因素,指的是傳達過程中所包含的要素,如眼神、手勢、語氣等等。

處置,是指訊息的傳達方式、編輯、加工,以及包裝。如變聲、書寫、繪圖、配樂、加密、象徵等等。

組織,可以理解成字義、語法、文法、構圖等等。

符號,就是特定的詞彙、動作、圖案、節奏、元素等等。

而Channel指的就是你接收訊息的五感,不同的訊息用不同的通道來接收,如音樂用耳朵聽、電視用眼睛看等等。

特點:適用於教育傳播、缺乏回饋。

 

5. 紐康ABX模式(Newcomb's A-B-X Model)

紐康ABX模式.png

這看起來比較簡單了吧!這是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西奧多·紐康(Theodore Mead Newcomb)於1953年提出的模式,又稱「共同取向模式」,強調人際關係認知調和的過程。不過此模式要成立必須滿足三個前提:(1) A與B彼此在乎、(2) X至少對其中一人有意義、(3) X對雙方至少有一個共同關係。 在滿足這三個前提的情況下,我們才能探討這個模式。

此模式有三個要素與四種關係,三種要素:某人A、某人B、某事X;四種關係:A-B、B-A的情感關係和A-X、B-X的認知關係。

特點:解釋人際關係、點出平衡的意義;但也是其缺點:共識不應是傳播的唯一因與果。

 

6. 魏斯理和麥克林模式(Westley and MacLean’s Model)

魏斯理和麥克林模式.png

(看起來相當複雜齁!不過這是最後一個了,加油!)

這是由美國傳播學家魏斯理(Bruce Westley)及麥克林(Malcolm S. MacLean)於1957年提出的,是整理了當時已有的傳播研究,所推導出適合大眾傳播的模式。其中的符號,讓我一一地說明:

X1、X2、...、Xn這些代表著世界上發生的事件或事物。

A是傳播者,具有提議者或發言人的角色。他可以是第一位發現事件的人(取得一手消息的人),像是記者、研究人員等等;或是提出事件的人,像是政府、企業等等。

C是通道,通常是指媒體。從A得知消息後,進行潤飾與篩選,作守門人的角色,再傳佈給社會大眾。

B是接收者,也就是受眾或是社會大眾。

X3C是指媒體直接直擊了事件,並沒有經過傳播者的階段,也就能得到第一手的資訊。

X'是傳播者A對X的再現與表述,在此就進行了第一次的加工。

X"是通道經由潤飾篩選過後的訊息。因此大眾得知的消息通常是二手或三手等資訊。

F是Feedback的縮寫,也就是反應、回饋。

Fca是通道給予傳播者的回饋,也包含Fba的訊息,可能是評價或利益等。

Fbc是大眾給予通道的回饋,像是點閱、收視、銷售、下載等等。

Fba是大眾直接對傳播者的回饋,如評價、想法等等。

看完了這些說明後,有沒有看懂這個傳播模式了呢?是不是看起來很像大眾傳播呢!這也是它最大的特點,就是呈現了大眾傳播的過程。

 

看完了以上六個傳播模式,有沒有更了解傳播是怎麼一回事了呢?還是更不知道傳播在幹嘛了(笑。其實我們只要仔細觀察就會發現,以上的傳播模式都是在講述訊息傳遞的過程,也就回到了我們第一篇所說的「傳播的定義」。不過我們再看看這幾項模式,各個都長得有所不同,每一個也都有其特點與缺點。因此我們也可以得出一項結論,就是「目前並沒有一項模式能完整描述所有的傳播過程」。如同我開頭所說,傳播所涉及的領域實在是太廣泛了,難以用一種模式就講述全部的傳播行為。所以我們研究傳播的學者們該做的,就是熟習前人所提出的模式,並致力研究出如何整合全部的傳播行為,將其化繁為簡,作為提供後人在理解傳播過程上的一種模式。

 

 

傳播學家

上述提及了研究傳播的學者,我們也看到每個模式是由一至多個傳播學家所提出的,對於現在的傳播研究有著極大貢獻的一群人,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,這些神秘的傳播學家究竟有哪些吧!

 

先從傳播研究上的四大奠基者開始介紹起:

1. 哈羅德‧德懷特‧拉斯威爾(Harold Dwight Lasswell,1902-1978)

拉斯威爾

美國社會科學界的泰斗,各種學問科技整合運動的主要人物。美國學術聯合會曾褒他為「所有社會科學的大師,各領域的先鋒」。其最有名的傳播學貢獻就是,5W模式、三大傳播功能,以及內容分析法。著有《世界大戰中的宣傳技巧》、《傳播在社會中的功能和結構》等。

 

2. 卡爾‧霍夫蘭(Carl Iver Hovland,1912-1961)

賀夫蘭

美國實驗心理學家,研究社會交往以及態度和信念改變的先驅,也是「耶魯學派」的創始人。其對於傳播學的貢獻在於,將心理實驗方法引入傳播學研究、否定了早期的傳播效果萬能論,並且提出了許多的理論,像是睡眠者效應、恐懼訴求、信源可信度等等。著有《大眾傳播實驗》、《傳播與說服》、《態度的形成和改變》等。

 

3. 庫爾特‧李溫(Kurt Zadek Lewin,1890-1947)

李溫

德裔美國心理學家,現代社會心理學、組織心理學和應用心理學的創始人,被稱為「社會心理學之父」。以研究心理場和團體動力學聞名,而其對傳播學的貢獻有,提出「守門人」和「守門行為」的概念,以及「團體規範」的樹立。著有《人格的動力理論》、《拓撲心理學原理》、《社會科學中的場論》等。

 

4. 保羅‧F‧拉扎斯菲爾德(Paul F.Lazarsfeld,1901-1976)

拉查斯斐

猶太裔美國實證社會學家,哥倫比亞大學應用社會研究局的創辦人。透過問卷調查法(社會調查法)和量化分析方法為傳播學贏得了其他科學的尊重,提出「意見領袖」、「兩級傳播(後發展為多級傳播)」等概念,破除了「魔彈論」,導致「傳播效果有限論」的問世。其對研究方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,被稱為傳播學研究的「工具製造者」。著有《傳播研究》、《人民的選擇》等。

 

介紹完傳播研究的四大奠基者之後,我們還要再認識一位相當重要的人物,雖然他不算傳播研究的奠基者,但如果沒有他,今天也不會有「傳播學」!!

5. 韋爾伯·施拉姆(Wilbur Schramm,又稱為宣偉伯,1907-1987)

施拉姆

美國著名的傳播學家,美國傳播學創始人兼集大成者,被譽為「傳播學之父」。他對傳播學的巨大貢獻在於,將前人的傳播研究進行整合、歸納,及修正,並使之系統化、制度化,從而創立一門新的學科——傳播學。1949年,其著作《大眾傳播學》的出版,象徵了傳播學創立的標誌。他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大學的傳播研究機構和傳播院系、編撰了第一本傳播學教科書、授予了第一個傳播學博士,是世界上第一個具有傳播學教授頭銜的人。首次提出四大報業理論:威權主義、自由主義、社會責任論、共產主義。

 

以上,這五大傳播學家就是研讀傳播學必修的重要人物,當然還有許多對傳播學有著重要貢獻的學者,不過本篇文章就先介紹到此,日後還會提及其他的傳播學家,對此感興趣的讀者,可以自行研究或期待之後的文章。

 

原本想在本篇文章中也講述傳播史的,但是如此長的篇幅對讀者而言,乃是難以消化。於是本篇文章就先介紹傳播模式和傳播學家就好。

作為本主題〈什麼是傳播?〉的下篇,在此做一統整。

1. 傳播的定義,訊息傳遞的行為。

2. 傳播與大眾傳播的差別,在於「媒介」與「受眾」的不同。

3. 傳播的種類,依照不同的特性,有不同的分類。通常以「受眾」分為:內向傳播、人際傳播、集體傳播、組織傳播、大眾傳播等。

4. 傳播的功能,拉斯威爾的三大功能:守望環境、協調社會、文化傳遞。加上萊特的娛樂,成為四大功能。

5. 傳播模式,商農-韋佛模式、拉斯威爾5W模式、歐斯古-宣偉伯模式、貝羅SMCR模式、紐康ABX模式、魏斯理和麥克林模式。

6. 傳播學家,拉斯威爾、霍夫蘭、李溫、拉查斯斐、施拉姆(宣偉伯)。

 

最後,這個主題做完,有沒有讓您更了解傳播了呢?如果有的話,還請留言讓我知道(畢竟雙向的傳播才是有效的傳播)。如果發現哪裡有誤的地方,也請留言告訴我,一定會盡速地檢驗與修正。在下也只是個讀傳播的小夥子,樂於在網上與大家分享所學,如果有讓您對傳播感到一點點興趣的話,小弟是再開心不過了!不過本篇主題結束,不代表傳播的學習就結束囉!後續的主題,還有傳播史、各種傳播理論,以及傳播的相關事件等等,還請各位讀者們敬請期待吧!

 

( 謝謝您願意花時間閱覽完我的文章!)

 

 

資料來源:我自己+上課筆記+網路資料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iong 的頭像
    Jiong

    炯の記事

    Jio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